本文作者:ntdf.net

老北京歇后语 100 首

老北京歇后语 100 首摘要: “歇后”话北京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

“歇后”话北京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的起源

歇后语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的特点

  1. 鲜明的民族特色

歇后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1. 幽默风趣

歇后语的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它常常采用夸张、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通俗易懂

歇后语的语言通俗易懂,大多数歇后语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口语化色彩,歇后语在民间流传很广,深受人们的喜爱。

老北京歇后语 100 首

  1. 小苏他爹——老输(苏)
  2. 寿星拿琵琶——老调常谈(弹)
  3. 寺后有个洞——妙透了(庙透了)
  4. 十八个钱放两下——久闻久闻(九文九文)
  5. 十五个人聊天——七嘴八舌
  6. 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7.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8. 四两棉花十张弓——从何弹(谈)起
  9. 寺里起火——妙哉(庙灾)
  10.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11.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12.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13.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14. 精装茅台——好久(酒)
  15.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16.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17. 小苏他爹——老输(苏)
  18. 四两棉花十张弓——从何弹(谈)起
  19. 寺后有个洞——妙透了(庙透了)
  20. 寿星拿琵琶——老调常谈(弹)
  21. 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22.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23.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24. 龙王爷搬家——厉害(离海)
  25. 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
  26. 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27. 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28. 六月里戴手套——保守(手)
  29. 生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30. 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31. 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32. 和尚的房子——妙(庙)
  33. 河边洗黄莲——何(河)苦
  34. 盲人戴眼镜——假聪明(假充明)
  35. 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36.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37. 精装茅台——好久(酒)
  38. 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39.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40. 万岁爷流鼻血——正红(朕红)
  41. 打破沙锅——问到底(纹到底)
  42. 西瓜地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43. 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鞋)归正
  44. 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45. 碗底的豆子——历历(粒粒)在目
  46.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47.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只有一锯)
  48. 砖窑里失火——谣言(窑烟)
  49. 灯盏无油——枉费心(枉费芯)
  50. 钟馗嫁妹——鬼混(鬼婚)
  51. 粪船过江——装死(装屎)
  52. 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53. 药铺里开抽屉——找玩(找丸)
  54. 癞虾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55. 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56.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57. 吃饺子不吃馅——调皮(挑皮)
  58.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59. 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60.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61. 耕地里甩鞭子——吹牛(催牛)
  62.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63. 航空兵翻跟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64. 耗子掉到水缸里——时髦(湿毛)
  65. 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66. 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67. 火烧旗杆——长叹(长炭)
  68. 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
  69. 酱缸里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70. 井里放爆竹——有原因(有圆音)
  71.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72. 吃人参——候补(后补)
  73. 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
  74. 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75. 牵著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76. 墙上栽菜——无缘(无园)
  77. 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78. 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79. 守著厕所睡觉——离死不远(离屎不远)
  80. 唐僧的书——一本正经(一本真经)
  81. 小碗儿吃饭——靠天(靠添)
  82. 肉锅丢进河——昏昏沉沉(荤荤沉沉)
  83. 王八肚里插鸡毛——归心似箭(龟心似箭)
  84. 寺后有个洞——妙透了(庙透了)
  85. 寿星拿琵琶——老调常谈(弹)
  86. 寿星打靶——老腔(枪)
  87. 寿星弹琵琶——老生常谈(弹)
  88. 麦柴秆吹火——小气(器)
  89.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90. 弄堂里跑马——题(蹄)难出
  91. 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92. 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93. 秀才的毛巾——包输(包书)
  94. 乌龟爬门槛——但看此一番(但看此一翻)
  95. 针尖尚挑毛巾——不足为奇(不足为旗)
  96. 钝刀破竹——想不开(响不开)
  97.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子(好大的掸子)
  98. 磕瓜子磕出臭虫——什麼人都有(什麼仁都有)
  99. 灯草打鼓——不想(不响)
  100. 盐店里谈天——闲得没事做(咸得没事做)

歇后语的应用

歇后语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它可以用来表达思想、情感、态度等,也可以用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这句话用来形容人或事物非常清白,没有任何污点。
  2.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这句话用来表示按照原来的样子或方式继续下去。
  3.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句话用来形容人有苦难言,心里有委屈却说不出来。

歇后语的传承与发展

歇后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歇后语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一些新的歇后语不断涌现,而一些旧的歇后语则逐渐被人们遗忘。

我们应该重视歇后语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教育、宣传、文艺创作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歇后语。

老北京歇后语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对老北京歇后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北京人民的智慧和幽默,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带来一些乐趣和启示,让我们一起感受老北京歇后语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