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ntdf.net

潮汕歇后语 100 首

潮汕歇后语 100 首摘要: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以下是 100 首潮汕歇后语:

  1. 老公拨扇——妻(凄)凉
  2. 秀才食墨——唔(无)知
  3. 阿聋送殡——唔(无)得哭
  4. 鸭仔跳东司——赶伙
  5. 青盲食狗肉——知香唔(不)知臭
  6. 阿驼行路——中中地
  7. 屎缸石——又臭又硬
  8. 老鼠相食——假慈悲
  9. 棺材里放屁——想(响)死人
  10. 无耳茶煲——得把嘴
  11. 单眼仔睇老婆——一眼睇哂
  12. 白贼七——话毋得人毋得
  13. 破柴——撞大板
  14. 十月芥菜——起心
  15. 阿崩叫狗——越叫越走
  16. 放屎落破罂——无个响
  17. 老鼠拉龟——无从下手
  18. 和尚担遮——无法(发)无天
  19. 无耳藤箧——靠托
  20. 刀截蕹菜——二头空
  21. 落雨担遮——死挡(党)
  22. 九月初八,生鸠做蛤——唔知天时
  23. 黄皮树了哥——唔熟唔食
  24. 牛屎——奀过蚵壳
  25. 猪哥跋落井——不识死活
  26. 牛食稻柴鸭食谷——各自福
  27. 番薯跌落灶——该煨
  28. 三斗油麻倒无粒落耳——得个嘴
  29. 骑牛遇亲家——无好言
  30. 秀才遇著兵——有理讲毋清
  31. 青盲摸田螺——得只熟
  32. 乞食背葫芦——假仙
  33. 卖鱼佬——有声(腥)气
  34. 十月蔗头——甜到尾
  35. 六月大菜——假有心
  36. 水鬼升城隍——无王管
  37. 屎忽窟生疮——无眼睇
  38. 和尚拜堂——全冇发(法)
  39. 水壳仔——唔沉底
  40. 四耳猫——唔听狗话
  41. 青夜看镜——无望
  42. 歪嘴和尚——念唔好经
  43. 破畚箕——唔兜水
  44. 阿驼行路——两头塌
  45. 走仔哭嫁——唔(无)算离娘
  46. 食猪红屙黑屎——当场见功
  47. 卖鱼佬洗身——无腥气
  48. 无好彩——着蓝衣
  49. 猪笼入水——道道来
  50. 掠贼食——个衰人
  51. 土地公食豆腐——好善
  52. 肚脐屎——冇得赖
  53. 半桶屎——唔上唔落
  54. 十五个铜钱分两份——七又唔多,八又唔少
  55. 鬼食泥——唔知香味
  56. 鸡屎藤——又长又韧
  57. 井里撑船——无路可走
  58. 猪哥戴眼镜——假斯文
  59. 六月飞霜——唔(无)奇唔(无)怪
  60. 秀才舂碓——不识臼
  61. 大石压死蟹——冇声出
  62. 阿聋送殡——唔知衰
  63. 咸菜煮豆腐——不必多盐
  64. 秀才手巾——包书(输)
  65. 隔夜油炸鬼——冇厘火气
  66. 猫鼠拖秤砣——自塞门路
  67. 破衫烂笃——唔(无)得补
  68. 石部头——硬过头
  69. 无米兼无柴——唔(无)米煮唔(无)柴烧
  70. 白鼻哥——唔(无)鼻哥
  71. 猫鼠拖鸡——唔(无)了时
  72. 无耳茶壶——得把嘴
  73. 刀截蕹菜——二头空
  74. 落雨担遮——死挡(党)
  75. 九月初八,生鸠做蛤——唔知天时
  76. 黄皮树了哥——唔熟唔食
  77. 牛屎——奀过蚵壳
  78. 猪哥跋落井——不识死活
  79. 牛食稻柴鸭食谷——各自福
  80. 番薯跌落灶——该煨
  81. 三斗油麻倒无粒落耳——得个嘴
  82. 骑牛遇亲家——无好言
  83. 秀才遇著兵——有理讲毋清
  84. 青盲摸田螺——得只熟
  85. 乞食背葫芦——假仙
  86. 卖鱼佬——有声(腥)气
  87. 十月蔗头——甜到尾
  88. 六月大菜——假有心
  89. 水鬼升城隍——无王管
  90. 屎忽窟生疮——无眼睇
  91. 和尚拜堂——全冇发(法)
  92. 水壳仔——唔沉底
  93. 四耳猫——唔听狗话
  94. 青夜看镜——无望
  95. 歪嘴和尚——念唔好经
  96. 破畚箕——唔兜水
  97. 阿驼行路——两头塌
  98. 走仔哭嫁——唔(无)算离娘
  99. 食猪红屙黑屎——当场见功
  100. 卖鱼佬洗身——无腥气

歇后语是一种民间智慧,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处世哲学,通过学习和使用歇后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潮汕地区的文化和人民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