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下面是一些关于孔子的歇后语: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解释:“之乎者也”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不讲实际,出自《湘山野录》。
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解释:这句歇后语取“书”的谐音“输”,形容打赌或比赛的结果总是输。
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
解释:这句话是说孔子读书的时候,反复诵读,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读死书而不知灵活运用的人。
孔夫子出门——三思而后行
解释:“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去做,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句话被用来形容他行事谨慎。
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解释:教授是一种职业,在古代被称为“夫子”,所以教授也可以叫“孔夫子”,这句歇后语的意思是,把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用来推动当前社会向前发展。
孔夫子挂腰刀——不文不武
解释:这句歇后语中,“文”指的是有文化,“武”指的是会武艺,“不文不武”形容人水平不高,也用来形容做事不干脆利落。
孔夫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材
解释: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相传为孔子所作,这句歇后语是说孔子作为老师,却只教三字经,没有发掘出学生更多的潜力,浪费了人才。
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解释:同“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礼
解释:这句歇后语是说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奔波,忙于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很多国家,这些国家对孔子都非常尊敬,以礼相待。
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解释:这句歇后语是说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在生活方面,他可能不太擅长处理一些琐事,比如煮粥时不知道放多少水,导致粥煮得不好吃。
是一些关于孔子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孔子的一些特点和形象,反映了人们对孔子的评价和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