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比如这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说的就是姜太公钓鱼时用直钩,不挂鱼饵,并且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后来,这个歇后语用来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是商末周初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被民间称为“姜太公”,被尊为“百家宗师”,据说,姜太公钓鱼的地方是在陕西宝鸡的磻溪,这里是渭河的一条支流,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成群结队,姜太公就在这里用直钩钓鱼,而且不用鱼饵,他说:“直钩者,不曲也,曲者,非吾所欲也,吾所欲者,直也,直者,天之道也。”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反映了他的智慧和淡泊名利的心态,他用这种方式吸引了周文王的注意,后来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帮助他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姜太公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