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歇后语 100 则
歇后语是中国民间语言文化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以简洁、幽默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和寓意,谐音歇后语则是歇后语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通过利用汉字的谐音特点,构成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方式,下面是 100 则谐音歇后语:
-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
- 一个墨斗弹出两样线——思(丝)路不对
- 一斤肉放进四两盐——闲(咸)人
-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 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
-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 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
- 二十五两——半疯(封)
- 二三四五——缺衣(一)
-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一)少食
- 二两棉花四张弓——细谈(弹)
- 二姑娘梳头——不必(蓖)
- 二胡琴——扯扯谈谈(弹弹)
- 十二个时辰占三个字——身(申)子虚(戌)
- 十八岁的宫娥——正享福(想夫)
- 十文钱掉了一文——久闻(九文)
- 十五的月光——大量(亮)
- 十月里的鸡冠花——老来红
- 十月丝瓜——满肚私(丝)
- 十五个人聊天——七嘴八舌
- 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 小人书——人手(仁)一本
- 大轮船出海——外行(航)
- 马背上打掌子——离题(蹄)太远
- 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 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 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 千年的枯庙——没声(僧)
- 门神里卷灶神——话(画)里有话(画)
- 门神老爷吃甘蔗——指教(纸嚼)
- 马高蹬短——上下两难
- 怀里揣马勺——诚(盛)心
- 怀里揣棉花——软(暖)心
- 怀里揣蓖子——舒(梳)心
- 穷人买米——一声(升)头
-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锯)
- 补锅匠栽筋斗——倒贴(铁)
- 张天师下海——莫(摸)怪
- 张天师跪在泥水里——求情(晴)
- 张果老的驴——不见奇(骑)
- 公鸡戴帽子——官(冠)上加官(冠)
- 鸡脑袋上磕烟灰——几(鸡)头受气
- 鸡啄蚂蚁——正合适(食)
- 纳鞋底不用锥子——真(针)好
- 纸做的栏杆——不能依(倚)靠
- 纸糊的凳子——不能做(坐)
- 纸糊的炉子——过(锅)来就不行
-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 驴皮贴墙上——不象话(画)
- 拐子进医院——自觉(治脚)
- 青蛙跳在大鼓上——懂懂(咚咚)
- 拄拐杖下煤窑——步步倒霉(煤)
- 拉胡子过大街——谦虚(牵须)
- 画上的马——不奇(骑)
- 枣核截板——没几句(锯)
-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
- 卖虾米不拿秤——抓瞎(虾)
- 营火虫的++——没大量(亮)
- 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 和尚分家——多事(寺)
- 和尚坐岩洞——没事(寺)
- 和尚拖木头——出了事(寺)
- 和尚的房子——妙(庙)
- 和尚的脑壳——没法(发)
- 斧子破毛竹——着急(斫节)
- 鱼池里下网——多余(鱼)
- 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
- 狐狸骑老虎——狐假(驾)虎威
- 狗长犄角——洋(羊)气
- 狗吃豆腐脑——闲(衔)不着
- 狗吃青草——装佯(羊)
- 狗吃黄瓜——错了时(食)
- 盲人做油条——瞎咋乎(炸糊)
- 盲人戴眼镜——聪(充)明
- 放牛的吃螃蟹——不待言(带盐)
- 炒咸菜放盐——太闲(咸)了
- 炕上安锅——改造(灶)
- 河边洗黄莲——何(河)苦
- 河里长菜——不焦(浇)
- 油浇蜡烛——一条心(芯)
- 泥水匠整耗子——敷衍(眼)了事
- 泥水匠无灰——专(砖)等着
- 泥水匠招手——要你(泥)
- 泥水匠的瓦刀——光图(涂)表面
- 泥菩萨身上长草——慌(荒)了神
- 泥鳅打鼓——乱谈(弹)
- 怯木匠——就是一句(锯)
- 空中挂灯笼——玄(悬)了
-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 空蒸笼上锅台——争(蒸)气
- 肩膀上放烘笼——恼(脑)火
- 线板上的针——憋(别)着
- 春天的果园——有道理(桃李)
- 春秋望田头——专门找岔(茬)儿
- 玻璃菩萨——明白人(神)
- 赵匡胤卖包子——御驾亲征(蒸)
- 赵匡胤流鼻血——正(朕)在红
- 挖了眼当判官——瞎到底了
谐音歇后语是中国民间语言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颂,通过谐音歇后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幽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