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补充指南
歇后语的定义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的分类
- 谐音类: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示例: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 喻事类: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示例: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 喻物类: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示例:黄牛拿耗子——有劲使不上
- 故事类: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歇后语的结构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
- 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
- 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的作用
- 引人发笑:歇后语通常采用幽默、夸张的手法,通过对事物的描述或比喻,引发读者的笑声。
- 表达观点:歇后语可以用来表达对某种现象、行为或观点的看法和评价,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歇后语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形式,表达出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道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 文化传承:歇后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歇后语的传承和使用,可以让人们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歇后语的补充方法
- 补充前后半段:在歇后语中,前半段通常是一个情景或事件,后半段是一个结论或评价,如果你想补充一个歇后语,可以先确定前半段的情景或事件,然后根据这个情景或事件来补充后半段的结论或评价。
- 补充喻体或本体:在有些歇后语中,后半段的结论或评价是通过比喻来表达的,如果你想补充一个歇后语,可以先确定后半段的比喻,然后根据这个比喻来补充前半段的情景或事件。
- 补充历史典故:有些歇后语是通过历史典故来表达的,如果你想补充一个歇后语,可以先了解这个历史典故,然后根据这个历史典故来补充歇后语的前半段或后半段。
- 补充生活场景:有些歇后语是通过生活场景来表达的,如果你想补充一个歇后语,可以先观察生活中的情景或事件,然后根据这个情景或事件来补充歇后语的前半段或后半段。
歇后语的补充示例
- 瞎子点灯——白费蜡:瞎子点灯,是为了照亮自己的路,但是对于瞎子来说,点灯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只是白费蜡而已。
-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哑巴吃黄连,黄连是一种很苦的中药,哑巴吃了黄连,有苦说不出,只能自己忍受。
- 打破砂锅——问到底:砂锅是一种易碎的器皿,打破砂锅后,砂锅就会出现裂纹,问到底是指打破砂锅后,裂纹会一直延伸到底部,直到砂锅完全破裂。
-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是指三个普通的皮匠,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三个臭皮匠虽然没有诸葛亮那么有才华,但是他们团结起来,也可以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歇后语的注意事项
- 注意语境:歇后语的使用场合和语境非常重要,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语境选择合适的歇后语。
- 注意语义:歇后语的语义往往比较隐晦,需要注意理解其含义,避免产生误解。
- 注意文化背景:歇后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注意文化背景和地域差异,避免使用不当。
- 注意语言风格:歇后语的语言风格比较幽默、诙谐,需要注意语言风格的适宜性,避免使用不当。
补充歇后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运用,同时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恰当性,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歇后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