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说话不痛—点到为止
歇后语说话不痛——点到为止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幽默风趣的特点,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含蓄、更有趣。“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用黄连的苦来比喻哑巴的痛苦,形象地表达了哑巴有苦说不出的无奈,再比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用小葱的青和豆腐的白来比喻事情的真相一清二楚,简洁明了。
歇后语的后一部分,有的是解释前一部分的意思,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有的是对前一部分的讽刺,如“骑驴玩漂流——尽走下坡路”,歇后语的形式多样,有谐音、比喻、拟人、夸张等。“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利用“输”和“书”的谐音,表达了孔夫子经常输棋的尴尬;“猪鼻上插葱——装象”,利用比喻的手法,将猪比作大象,形象地描绘了人装模作样的滑稽模样。
歇后语是一种民间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学习和运用歇后语,可以增加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幽默感,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我们应该多学习和使用歇后语,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