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讨荆州_歇后语
周瑜讨荆州,历来是三国时期的一段著名历史佳话,在这段历史故事中,周瑜以其智谋和胆识,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借荆州”的戏码,而这个故事也衍生出了一句脍炙人口的歇后语:“周瑜讨荆州——巧立名目”。
话说当年,刘备占据荆州,周瑜则担任东吴的都督,周瑜深知荆州对于东吴的重要性,因此他一直想要夺取荆州,由于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是刘备的重要根据地,直接攻占难度极大,周瑜便心生一计,决定利用巧妙的手段来“借”荆州。
在一次宴会上,周瑜假意邀请刘备前来共商国是,实则暗藏杀机,刘备早有防备,并未上当,在宴会上,周瑜以“共保荆州”为名,向刘备提出借用荆州一地,以便东吴练兵,刘备深知周瑜的用心,但他也明白,如果直接拒绝,恐怕会引起东吴的不满,甚至可能导致战争,刘备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条件:荆州借给东吴,但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
就这样,周瑜借到了荆州,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而这句话“周瑜讨荆州——巧立名目”,便是形容周瑜为了达到目的,而巧妙地制造了一个借口。
这句歇后语,不仅体现了周瑜的智谋,也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各个势力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使用各种手段,而周瑜讨荆州的故事,便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一出精彩大戏。
这句歇后语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被人们传颂不衰,它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也需要像周瑜一样,巧妙地运用手段,从而达到“巧立名目”的效果,这里的“巧立名目”并非贬义词,而是指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巧妙地利用各种手段来实现目标,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只有相对公平,而“周瑜讨荆州——巧立名目”,正是这一哲理的生动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