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与晋家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历史起源
歇后语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分类
歇后语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谐音类的,一种是寓意类的,谐音类的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而寓意类的歇后语则是用客观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山西特色歇后语
在山西地区,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歇后语,
- 泥娃娃的嘴—— 光会说。
- 墙头上跑马—— 不回头的畜牲。
- 瞎子点灯—— 白费蜡。
这些歇后语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
歇后语是中国民间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幽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歇后语来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表现力,我们也应该尊重和保护民间语言文化,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