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火候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下面是一些带有“不识火候”的歇后语:
- 灶门前拿竹筒——吹火:不识火候,灶门前拿竹筒去吹火,风马牛不相及,自然是吹不燃的。
- 瞎子点灯——白费蜡:不识火候,瞎子点灯是为了照亮,而不是为了浪费蜡,这是一种浪费行为,所以是不识火候。
- 白天打灯笼——白搭:不识火候,白天打灯笼是为了照亮,而不是为了照明,所以是不识火候。
- 白天盼月亮——甭想:不识火候,白天是没有月亮的,所以是不识火候。
- 白天照电筒——多此一举:不识火候,白天已经很亮了,再用电筒去照,就是多此一举,所以是不识火候。
这些歇后语都带有“不识火候”的意思,它们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那些不懂得把握时机、不识时务的人的批评和嘲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识时务,把握好时机,不要做那些不识火候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