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ntdf.net

歇后语的前世今生

歇后语的前世今生摘要: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历史起源

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发展历程

最初的歇后语与现今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歇后语的影响

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谐音、双关和比喻,在通常情况下,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的故事

“骑驴玩漂流——尽走下坡路”这句歇后语是谐音的结果,它的下一句是“尽走下坡路”,与“尽情享受”谐音。“骑驴玩漂流——尽情享受”这个歇后语就形成了。

“猪鼻上插葱—— 装象”这句歇后语的出处是一个历史故事,据说有一天,一只猪跑到了大街上,它的鼻子上插着一根葱,看起来就像一只大象,人们看到后都觉得很有趣,就开始模仿这只猪,在鼻子上插上葱,然后在街上走来走去,后来,人们就用“猪鼻上插葱——装象”来形容那些故意装模作样的人。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句歇后语的出处是一个民间故事,据说有一个哑巴,他非常喜欢吃黄连,但是他不能说话,所以他只能默默地忍受黄连的苦味,后来,人们就用“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形容那些有苦难言的人。

歇后语的分类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

  1. 水仙不开花——装蒜
  2.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3.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

  1.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2.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3. 火烧旗杆——长叹(炭)

歇后语的作用

  1. 引人发笑:歇后语通常采用夸张、幽默的手法,让人听了之后不禁发笑。
  2. 增强语言表达力:歇后语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力。
  3. 传递文化和智慧:歇后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使用歇后语,可以传递中国文化和智慧。
  4. 促进交流和沟通:歇后语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歇后语的使用

  1. 了解语境:在使用歇后语之前,需要了解其使用的语境,避免出现误解。
  2. 注意语气:歇后语通常带有一定的幽默感,使用时需要注意语气,不要过于严肃。
  3. 避免滥用:歇后语虽然生动形象,但是也不要滥用,否则会让人感到厌烦。
  4. 尊重文化:歇后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使用时需要尊重其文化背景和意义。

歇后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适当使用歇后语,增强语言表达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歇后语了解中国文化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