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歇后语: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瞎子点灯——白费蜡
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歇后语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